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科學體系
王 博
體用是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體指本體、理,用指作用、事。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形成了一個科學體系。所謂體,即指習近平文化思想之理;所謂用,即指依據理來指導具體的文化工作。理在事中,來自于對事的認識和總結;反過來,理又是事的根據,規定了行事的根本思路和方向。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和文化建設這個重大問題展開。面對著國內多元文化思潮、世界多元文明現實,迫切需要回答走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怎樣走這條道路、文化建設的目標和使命等重要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表達、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特征、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關系等。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回答這些重大問題中形成的。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面對當代中國的兩個基本事實。其一,我們建設的是社會主義,這就決定了中國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其二,我們是在有著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自覺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此,我們黨一方面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另一方面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兩個方面的融通,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
“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體現著習近平文化思想之體,明確了文化建設之道。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許多重要理論觀點,如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都可以統攝在“第二個結合”之中,并在其中獲得更明確的意涵和定位。第一,“第二個結合”以守正創新的精神,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致力于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確立了新時代文化意義上的自我,為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礎。第二,“第二個結合”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中走出來的,講清楚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扎根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歷史之中,在歷史自信中鞏固了文化自信,在結合中鞏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三,“第二個結合”明確了在文化建設中正確處理傳統和現代、中國和世界關系的根本態度和原則,明確了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秩序內的位置。“第二個結合”在寬闊的歷史視野和世界視野中,通過連續性和創新性的辯證統一,破除了傳統和現代的二元對立,強調在連續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在弘揚傳統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通過統一性和包容性的辯證統一,強調在統一中包容,在做自己的同時和世界在一起,在開放包容、交流互鑒中豐富自己的文化,貢獻于世界文化。第四,“第二個結合”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意識形態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充實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增強了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更有利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世界。
理定而后事貫,體立而后用行。理事合一、體用貫通,來自于習近平文化思想鮮明的理論品格和實踐特色的統一。“第二個結合”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統貫起來,為當下和未來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第二個結合”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的理論總結,是實踐創新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因而能發揮統貫的作用;另一方面,“第二個結合”所開辟的文化道路契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又必然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以“兩個結合”為根本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通過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更好擔負起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來源 | 《人民日報》(2024年05月31日 第06版)